1. <acronym id="hcfvj"></acronym>
        2. ?
          當前位置: 首頁> 智慧校園>政策咨詢

          蚌埠二中教育信息化深化發展三年規劃(2016-2018年)

          發布日期:2016-06-15 16:45:37   來源:管理員   閱讀:2506 次   保護視力色: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安徽省教育信息化中長期發展規劃(2013—2020年)》和《蚌埠市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行動計劃(2015-2017年)》,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不斷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化、現代化水平,扎實有效地推進我校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建設與應用,特制定本規劃。

          一、我校信息化發展面臨的形勢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拓展人類能力的創造性工具,廣泛地應用到包括學校教育教學的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對學校教育觀念、模式、內容、方式和制度的變革產生重大影響。多年來,我校十分重視教育信息化工作,以新校建設為契機,推進校園信息化建設與應用,初步建設了學校信息網絡基礎設施、門戶網站系統、信息化管理基礎平臺,實現學校各部門的網上辦公,基本建立了電子圖書館,多媒體設備進班級,實現了班班通計劃,全體任課教師配備了電腦,在課程教學中廣泛利用微課、網絡學習平臺等信息化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蚌埠二中作為安徽省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項目實驗學校和蚌埠市智慧課堂教學改革的牽頭學校,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省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

          但是,我校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水平與學校的改革發展整體需求相比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數字化校園基礎環境有待完善,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不夠,網絡空間人人通及其應用相對滯后,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和應用水平需要進一步提高,各學科的智慧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發展還不平衡,等等,這些亟需加以改進。

          近幾年來,隨著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趨明顯。信息化已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等有關政策密集出臺,《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實施進入第二個五年。習近平主席在致首屆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提出“積極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以教育信息化“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教育信息化正迎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笆濉逼陂g,我校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進一步深化內涵發展,努力將學校創辦成全國知名的優質高中,對學校信息化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也為學校信息化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學校信息化工作必須牢牢把握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

          二、信息化發展指導思想和原則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省、市近年來有關深化教育改革、推進教育信息化發展的戰略要求,在《蚌埠二中20122015年三年發展規劃(信息工程)》實施基礎上,緊緊圍繞學校“十三五”發展規劃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弘揚“崇尚一流,追求卓越”二中精神,堅持“育人為本、應用導向、技術推動、融合創新”的方針,以推進“三通兩平臺”建設與應用為契機,以優質教育資源和信息化學習環境建設為基礎,以智慧化學習方式和教育模式創新為核心,以教師信息技術能力培訓和智慧課堂教學改革實驗為突破口,高標準推進學校信息化、現代化建設,促進教育教學智慧化發展,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二)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分步實施。一方面從學校全局統一規劃、整體部署,同時各部門、各階段按照總體規劃進行細化,分步分期組織實施,保證規劃的逐步落實。

          立足高端,跨越發展。在可操作的前提下,進行前瞻性、高起點籌劃,引入當前最新信息化技術和產品,實現我校信息化建設的跨越式發展。

          整體推進,重點突破。根據統一規劃全面推進學校教育信息化,同時抓好突破口,圍繞課堂教學主渠道,實施智慧課堂教學改革實驗,帶動智慧校園建設。

          突出應用,講求實效。本著夠用、實用、用好的思想原則,立足師生實際需求,以問題為導向推進信息化建設,實現學校信息化總體目標和具體目標。

          三、信息化發展目標

          2018年,力爭在智慧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信息化教育資源建設與共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深度融合、師生信息素養的提升、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等方面有突破性進展,最終實現教育教學的信息化、智慧化,形成智慧課堂教學的學校特色和品牌,在全省、乃至全國起示范和引領作用。具體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目標:

          1.構建一個具備智能感知、信息資源豐富與共享、提供個性化服務的智慧校園環境;

          2.探索形成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實現“云端構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智慧發展”的智慧課堂教學模式;

          3.建成一體化的學校管理信息化平臺,推動學校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建立較為完善的信息化校務管理體系;

          4.培養造就一支掌握現代教育理論和教育信息技術的教師隊伍,形成基于信息技術支持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

          四、信息化建設主要任務

          (一)完善信息網絡基礎設施,打造智慧校園環境

          1.繼續加強信息網絡設施建設。升級改造校園網絡及中心機房,網絡信息點覆蓋所有教育、教學及生活場所,基本實現校園網統一管理的無線網絡全覆蓋,提高網絡運行管理的專業水平,實現核心平臺智能高效、網絡出口智能安全、網絡接入智能靈活、網絡管理智能統一。

          2.及時更新升級信息化教學設備。根據“蚌埠市中小學信息化先導學?!眲摻üぷ鞯臉藴?,結合時代發展和學校建設的新需求,及時補充、添置新設備,完善校園監控、校園廣播、網絡教室、語音室、錄播室、電子閱覽室等,更新教室多媒體設備,提高教師用機配置,對教師用機更新換代。

          3.加快完成網絡空間“人人通”任務。依托網絡空間“人人通”系統,融合市、區已建的學與教平臺,構建教育感知網絡及云平臺,100%完成網絡空間“人人通”任務。加強教師個人空間的利用,完善學生平臺和個人空間的建設,實現網絡教學人人通的信息化教育。

          () 加強信息資源建設,構建“三微一精”數字化課程體系

          1.系統開發優質基礎性資源。系統開發教師教研和學生學習的基礎性資源,構建學科齊全、標準統一、種類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加快課程和專業資源的數字化改造,實現教案、大綱、課件的數字化和網絡化。引進成熟的教育教學素材庫、數字庫,逐步建立學校的專題教育教學資源庫,通過資源庫的建設,使學科的各種資源優化整合,實現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深入推進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建設和信息化教學常態化應用。

          2.構建“三微一精”數字化課程體系。以學生學習為中心,從學生知識掌握的實際過程出發,精心設計和開發數字化課程體系?!拔⒄n堂”主要是突出課堂教學中某個學科知識點(如教學中重點、難點、疑點等內容)的學習?!拔⒄n時”以重點??碱}型或實際考題為出發點,精講解題方法及過程,并與相關知識點對接?!拔⒄n業”是學生鞏固學習的形式和載體,主要指各種練習、作業等?!叭ⅰ庇伤腥握n教師利用微課工具自行錄制,用于輔助教師課堂教學,提供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熬氛n程”由校內名師針對重點課程講授、由專業人員利用錄播教室進行專業制作,具有完整課堂結構的在線教學內容?!叭⒁痪币晕橹?,以精為輔,相互配合、相互銜接,形成完整的數字化課程內容體系。

          3.建設學校數字化圖書館及數字化實驗室。加快圖書館的數字化及網絡化建設,不斷提高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的比重,使師生可以方便地基于網絡對館藏圖書進行查詢、檢索、預借等操作。優化電子圖書閱覽室,使圖書館成為學校的學習中心。建設數字化實驗室,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培養學生適應信息時代的學習方法。

          (三)適應信息化教育新常態,加快基礎課程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

          1.主動適應教育信息化發展新常態。創新管理機制為動力,以“信息技術應用人人會”培訓、“千節優秀微課課例”建設、“百家網絡教研示范學?!眲摻?、基于微課的“智慧課堂”示范、“省基礎教育資源應用平臺”使用、“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評選等六大項目為載體,強化應用驅動,主動適應教育新常態,全面推進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努力實現日常教育教學“全員、全科、全程”應用信息化,全力將我校建設成皖北教育信息化高地。

          2.全面深化基礎課程與信息技術的融合。結合《蚌埠市全面推進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行動計劃》,依托蚌埠二中作為安徽省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項目實驗學校,圍繞學校有效課堂的建設,推進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逐步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中,促進學生全面而又個性的發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益。堅持素質教育理念,健全促進信息技術和優質資源常態化應用的新機制,利用信息技術開展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

          (四)全面推進“互聯網+”教學實驗,創建“智慧課堂”教學品牌

          1.構建“智慧課堂”教學環境。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依據,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和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智能、高效的課堂?;趧討B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網、端”平臺運用,通過教室內多種終端設備的無縫連接和智能化運用,打破傳統意義教室的黑板、講臺和時空概念,具備動態學習數據的采集和即時分析功能,實現教學決策數據化、評價反饋即時化、交流互動立體化、資源推送智能化,創設有利于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的學習環境,通過智慧的教與學,促進全體學生實現符合個性化成長規律的智慧發展。

          2.重構課堂教學流程結構。由傳統課堂的“先教后學”流程向先學后教、以學定教”轉變,實現智慧課堂基本教學流程:①流程顛倒:先學后教;②智能測評:數據分析;③精準教學:以學定教;④立體交互:小組合作交流?;谥腔壅n堂進行針對性的課堂教學:不講、略講、小組合作交流。并堅持“三不”原則:學生會的教師不講,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教師不講學生講,問題驅動前教師不講。

          3.實現師生和學校智慧發展。始終堅持“啟迪學生心智,關注終身發展”的理念,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讓學生自主、快樂學習——促進全體學生實現符合個性化成長規律的智慧發展?;趧討B學習數據分析和“云、網、端”平臺運用,組織更加個性化的課堂教學,實現教師教學策略優化和課堂教學機智。有效實施學校以信息化帶動現代化建設的戰略,顯著提升教學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取得智慧發展的實效。

          4.科學組織實施,鑄造特色與品牌。適當選擇樣本,分層進行實驗,在高一高二選擇平行班和部分學科教師積極推進智慧教學探索,高三年級以學生作業系統為切入點,運用大數據分析幫助高三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學校要不斷總結實驗班級、實驗老師在智慧教學實踐過程成功經驗,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形成科學完整的智慧教學課程體系與教學流程,有計劃有步驟穩步推廣。學校聘請理論專家、課程專家、學科專家、技術專家做學校智慧教學顧問,指導學校智慧教學實踐工作,定期進行階段性評估并提出改進意見,確保學校智慧教學實踐工作科學持續發展。

          (五)建設先進的管理信息平臺,構建信息化校務管理模式

          1.開發先進的綜合管理信息系統。依據國家教育管理信息標準,針對學校校務管理實際需要,開發和完善辦公自動化管理模塊、教務管理模塊、人事管理模塊、教職工績效評價模塊、學籍管理和綜合素質評價模塊、遠程視頻教學系統、視頻會議系統、監控安防系統等,具備較為完善的系統功能,以信息化手段改造和優化校務管理工作。

          2.建設一站式信息門戶平臺。通過對校園網中所有應用系統和信息資源進行集成,將各類分散的應用和內容進行整合形成綜合統一的用戶界面。通過單點登錄的統一用戶認證方式,連接各類應用系統,為用戶提供無需再次用戶認證的一站式快速通道。信息門戶根據每個用戶的喜好和需求,提供個性化定制用戶WEB頁面風格、布局,推送用戶訂閱的信息、公告、會議日程安排等內容。

          3.實施校園一卡通工程。建設校園“一卡通”,包括食堂管理系統、圖書管理系統、門禁管理系統、考勤管理系統、簽到管理系統等,實現“一卡通”系統與電子校務系統的無縫對接。

          (六)加強信息技術培訓,提升教師信息化創新應用能力

          1.開展多種形式的信息技術培訓。挖掘本校培訓資源,集中組織專題培訓;組織專家講座,培訓教師現代教育理論和信息技術支持下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組織教師觀摩校內外優秀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研究課,通過觀摩使教師具體體會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方法;選送優秀教師到高校教育信息技術專業進行專門的進修提高,等等。

          2.開展網上教研活動。構建開放、互動的“互聯網+教研”平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師備課、課堂教學、評價反饋、教學反思等各環節中的應用。鼓勵教師整合教學資源,參與網上集體備課、教學實踐問題探討,開展網上公開課、說課和評課活動,采用音頻、視頻會議形式,開展信息交流、專題討論、論文交流等。

          3. 開展課題研究和競賽活動。學科組成員要積極參與教育教學科研活動,圍繞著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開展課題研究,積極申報新課題,認真實施教學活動,撰寫教學案例,加強教學反思,真正做到以研促教,提高教師科研水平。建立常規的學校信息化大賽培訓、考核制度,形成“人人參賽、逐級競賽”的大賽機制,進一步激發教師參與學校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積極性。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組織機構

          成立以校長為組長的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制定學校信息化發展規劃,加強對信息化建設的領導、組織、指導和協調。領導小組下設四個小組:技術保障組負責智慧校園環境建設,保障信息化教育教學改革技術條件,協調與軟件公司關系;信息資源組負責搜集相關信息資源,牽頭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編輯發布智慧教育教學資料;教學研究組負責編制教學實踐計劃,確定研究團隊,推進智慧教學常態化;后勤服務組負責保障智慧教育教學所需硬件及物品采購,確保設施完好、供電暢通。

          (二)規范管理機制

          以國家相關的政策法規為基礎,根據我校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本校教育信息化的有關工作條例、技術標準、管理制度、操作規范等規范性文件。建立教育信息化規劃計劃制度、檢查評估制度、總結表彰制度,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納入各部門工作和教師的年度考核。學校在教師晉級、評優和職稱評定過程中,把信息技術運用能力作為考核評選的必要條件,每年對積極開展活動并且成績突出的教研組及個人進行表彰獎勵。

          (三)落實資金投入

          學校要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經費保障。將教育信息化建設、應用和維護資金及信息技術能力培訓經費列入預算,保障信息化項目的順利進行。要多渠道籌措資金,加快設備的投入和更新。樹立項目意識和經營意識,探索服務外包、合作共建等建設方式,拓寬經費渠道,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安全管理

          嚴格執行國家、省、市的網絡信息安全相關法規、政策,建立信息安全組織管理體系,落實信息安全責任制,為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安全保障。建立運維工作機制,建設運維監控系統,制定運維監控管理辦法,形成有效的運行和維護體系。強化防范措施,建立常規備份制度,網絡防毒制度。要建立日常的安全檢查制度,制定應急措施,防范突發的災難性破壞,確保網絡健康、安全運行。

          (五)加強對外交流

          智慧校園、智慧教學是全新內容,需要專家引領、開放交流,確保信息化教育改革實驗與時俱進、順利實施。請相關領導與專家、教研室教研員來我校指導信息化的建設,與知名軟件公司密切合作,利用其先進的技術為智慧校園和智慧課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每一學年組織好全國“智慧課堂”教學現場觀摩研討會會,組織部分老師到外校參觀交流,加強與其他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的信息交流,取長補短,促進信息化教改實驗水平的提高。

           

           

          蚌埠第二中學

          2016年6月

          校字【2016】39號蚌埠二中教育信息化深化發展三年規劃(2016-2018年).pdf

          ?
          -- 政府網站鏈接 --
          -- 學校網站鏈接 --
          -- 其他網站鏈接 --
          -- 活動專欄鏈接 --

          Copyright?2000 www.dgg2000.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虎山東路889號 郵編:233000 聯系電話:0552-2043733

          公安機關備案號34030002000119 工信部:皖ICP備13002613號

          師德師風投訴舉報信箱:ahbbezbgs@163.com 舉報電話:2043733

          技術支持:安徽長泰科技有限公司

          欧美人与动牲交欧美精品